极品文学 - 历史小说 - 明末工程师在线阅读 - 第四百零二章 公德

第四百零二章 公德

        清晨的总兵府里,李植伸了伸懒腰,正要爬起来,却听到崔合说道:“夫君,我又怀上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植愣了愣,喜上眉梢,捏着崔合的脸蛋说道:“我们家崔合真厉害,生崽像下蛋一样,啵矶一下下一个,啵矶一下又下一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把两手的食指并拢,有些踌躇说道:“不快啊,六年才生了两个。等这个生完,七年才生三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植笑道:“七年生三个还不厉害?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歪着脑袋说道:“有的人七年能生五个呢!”说着说着,崔合把嘴巴瘪了起来,说道:“都是你老是出去打仗,否则我们家肯定也有五个崽了。因为你老在外面跑,我们家少了两个崽!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说着说着,竟要哭了起来。李植赶紧上去安抚,捏着崔合的脸说道:“崔合不哭,崔合七年生三个已经很厉害了。等崔合再生七年,再生三个,我们就有六个崽了,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眨巴眨巴眼睛,吸了吸鼻子,忘记要哭的事情了。见李植这么疼她,她开心地把脸埋到李植怀里。

        突然,崔合爬起来说道:“下次你打仗,我跟你一起去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植笑道:“打仗不能带女人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瘪嘴说道:“不能带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植点头道:“不能带!”

        崔合无奈地低下头去,依旧依偎在李植的怀里。

        ####

        八月二十四日,李植来到范家庄新建的学堂中,给在这里读书的“中学生”们上课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九年起,李植就在范家庄修建学校,进行普及性的义务教育。李植让适龄的儿童白天上课,虎贲师的老兵晚上上课,不收学费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白天上课的儿童,李植还提供一顿免费午餐。范家庄的百姓们,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识字。至于老兵们,这个时代读书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,老兵们训练任务较轻,一个个也都乐于晚上到学堂识字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五年过去,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。范家庄的老兵和适龄孩子们,已经接受了三年的识字和算术训练,算是识文断字,能够应付日常的阅读和计算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范家庄因此成为大明识字率最高的城市。在别的地方,读书人地位甚高,但穷人却没钱付束脩,上不起学。范家庄因为全民读书,也成为天津附近的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。附近的百姓们都说只要跟随兴国伯,就能让子子孙孙都变成读书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这些儿童和老兵,已经算是“小学”毕业,成为了范家庄的中坚力量。无论是官厅发布什么通知,还是军队里下达什么文件,都需要这些识字的人把文字诵读出来,给其他文盲念,才能把李植的精神传达到基层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李植对于学校,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。李植要在“小学”上加开一所“中学”,为自己的事业培养行政人才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李植事业的扩大,需要的行政人才越来越多。一些简单的工作,比如收税会计,只需要简单的算术知识,对着赋税黄册和鱼鳞图册计算一下就能做好,这样的工作可以从范家庄的小学毕业生中招募。但是一些复杂的工作,比如文书处理,仅仅识字的小学生们却无法完成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些大段大段的文言文,小学生们是看不懂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更关键的是,小学生只学了识字和算术,并没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,无法满足李植对人才的需求。在李植的心目中,自己属下的行政队伍,应该是一支既有文化,又有品德的队伍。自己的行政人员,要在种种诱惑前守住底线,为百姓做好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手下的人员没有品德,一开始还好,时日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。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,就会扭曲李植的事业,让李植的种种规划化为虚有。没有品德教育光靠监督,是十分吃力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品德教育就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植要在教育阶段就打好基础,为自己的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出来。所以李植建起了一所中学,在小学的基础上培养儿童和老兵们的知识、文书和最关键的品德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学生的资格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。只有小学生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六成人,才有资格成为中学生。中学生提供小学生一样的福利,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不同是,只要能学三年,从中学毕业,就一定能在范家庄的产业或在李植的行政队伍中获得一份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年头外面兵荒马乱,范家庄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太平福地。而范家庄的百姓中,又以“有工作”的百姓活得最体面。百姓们听说中学毕业就能“分配工作”,一个个都把孩子送到了李植的中学里上课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那些在范家庄从事小商贩的百姓,平日里最羡慕“有工作”的范家庄产业工人。这些商贩们只要子女有资格上中学,几乎没一个放弃这个机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八月二十四日,是中学开学的日子。李植来到其中一个班级,给一群十四、五岁的少年们讲了一堂课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植站在课堂上,侃侃而谈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是中学生,以后毕业后,就是本伯麾下的中坚分子。你们将进入各个官厅、税务局、工厂工作。你们的所作所为,将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的风气,一个工厂的成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中的一些,经过几年的基层锻炼后,会被提拔起来,担任领导角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人听到李植描绘的前景,一个个眼睛发亮,十分向往地看着李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知道,在我李植麾下做事,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植看了看一脸懵懂的少年们,大声说道:“我最看重的,是德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所说的德行,是公德心,而非私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在我眼里,那些儒生所谓的孝悌,并不是道德。别人对你好,你就回报别人,父母养育你,你就为父母养老,这只是与人合作的基本手段罢了,算不上道德。如果只有私德没有公德,就会做出种种令人不齿的事情出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