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品文学 - 历史小说 - 民国之文豪崛起在线阅读 - 282【吃亏】

282【吃亏】

        “六帅对裁军又是什么态度?”周赫煊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冯庸解释说:“如果裁军方案公允合理,六子是愿意配合裁军的。当然,为了防范日本人的狼子野心,东北军的几大精锐部队必须保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公允合理?”周赫煊摇头苦笑,“恐怕很难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庸叹息道:“可东北的财政更难,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兵了。就算中央不裁军,估计六子自己也会裁撤一部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搞军事,就跟搞教育一样,没钱寸步难行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石曾搞教育弄得人人反对,最大的原因就是没钱。而地方军阀如果没钱,那就不是闹游行那么简单,稍不注意就要滋生兵变。

        张作霖两次入关争天下,不仅把华北打得稀巴烂,东北的财政也被战事拖垮。特别是北伐战争期间,张作霖不仅要养东北军,还要给直鲁联军和孙传芳的部队提供支援,军事开支数以亿计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学良年纪轻轻就继承东北军总司令,说起来风光,可他接手的却是个烂摊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说:“现在东北最要紧的,就是做好两件事。第一,严防日本人;第二,恢复民生财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庸感叹道:“王永江还活着就好了,有他在,东北诸事可高枕无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作霖有底气入关争霸,就因为背后站着个王永江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初东北治安混乱,土匪出身的大帅们嚣张跋扈,是做警察厅长的王永江成功治理乱相。东北财政崩溃,也是做财政厅长的王永江扭转局面,不但还清了政府债务,而且还实现财政盈余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永江在东北发公债、兴工业,创办东北大学。为了丈量土地,增加田赋收入,王永江连杀14人,风气为之一清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说,正是王永江的超强内政能力,才有了财政富余、安定有序的东三省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张作霖的野心摧毁了这一切,王永江数年的努力,都成为张作霖扩军的资本。然后在奉军第一次入关时,毁灭殆尽,东北财政再次出现巨额亏空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永江呕心沥血又奋斗一年,东北财政再次扭亏为盈。结果张作霖不听劝阻第二次入关,导致东北物价飞涨、货币贬值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永江气得左眼失明、心脏出血,一怒之下辞官不干了,1927年底病逝于金州。

        失去王永江的东北,犹如无法进食的壮汉,正在日渐营养不良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冯庸提起王永江,周赫煊也不禁感叹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位老先生属于民国时代的超级内政人才,而且为官清廉、毫无私心,同时又杀伐果断,敢于得罪权贵,并进退有度,能屈能伸,知人善任,堪称王佐之才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初张作霖搞东北联省自治,王永江统管三省政务。他上任前就提出要求,东北的官员任命问题,张作霖不得插手。结果王永江提拔起一大批实干官员,张作霖死后东北不乱,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永江当初的选贤任能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啊,可惜,这人死得太早了。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累死的,被张作霖的胡搞乱搞气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想到未来的九一八事变,郑重告诫道:“五哥,你要转告六帅,不管发生什么,千万不能动兵打内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庸笑道:“东北都易帜了,当然不可能再打内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次的编遣会议,就是内战征兆啊!”周赫煊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冯庸闻言一愣,表情凝重地说:“不会吧,难道常凯申敢跟全中国的地方势力开战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要削藩,你说各省军阀会是什么反应?”周赫煊反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削藩倒不至于,全国裁军方案,大家可以坐拢来一起谈嘛。”冯庸非常乐观地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问:“如果谈不拢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庸道:“那就保持现状,大不了地方的军费开支,不用再找中央拨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道:“地方常备军队,自然不需要中央拨款。但各地的警备军呢?如果连警备军的军饷都不走中央,那这个中央政府还叫中央政府吗?这跟藩镇割据有何区别?常凯申为了自己、以及南京政府的威望,是绝对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存在的。中央想要集权,地方想要自保,这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万事可以谈啊。”冯庸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吧,冯庸的观点跟阎锡山差不多,都认为可以坐下来商量,犯不着动兵戈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惜他们把常凯申想得太软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天下午,阎锡山如约而来,正好跟冯庸碰个正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汉卿(冯庸)啊,你是张司令的代表,他对裁军有何看法?”阎锡山见面就问。

        冯庸笑呵呵的说:“跟阎部长一样,我们张司令也支持裁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摆手道:“支持裁军,那是对老百姓说的,咱们就不必说这种空话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庸严肃道:“若裁军计划秉承公心,那我们张司令自然也一心为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就怕有人徇私!”阎锡山拍着大腿说,他又问周赫煊,“周先生料事如神,你猜常凯申这次会玩什么花招?”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笑着说:“阎部长何必问我,您跟常总司令恐怕已经达成秘密协定了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瞪大双眼:“这你都能猜到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不是胸有成竹,阎部长会有心思来参加我的婚礼?”周赫煊笑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坦白说:“我是跟老蒋有些合作,但又觉得不对头,跟手下参谋讨论好几天都没头绪,所以决定来问问周先生。连英国的汤因比先生,都说你是国际问题专家,对中国的问题肯定也有独到见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分析说:“常凯申并非蠢货,他敢提出裁军,必然拉一派打一派。中国人讲究远交近攻,必然是拉拢阎部长,而打压冯(玉祥)、李(宗仁)、白(白崇禧)。我说得对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全对!”阎锡山佩服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又说:“李、白二人的地盘,离常凯申最近,而且他们属于新进军阀,地盘小、底蕴也不足,因此常凯申必然首先对二人下手。等解决了李、白,下一个就好轮到冯玉祥。至于最后嘛,阎部长觉得会是谁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不就是我吗?”阎锡山笑道,他清楚这个道理,但却有自己的打算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是当局者迷,或者说心存侥幸,总认为受伤的不会是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冯玉祥在北伐战争中出力很大、损失最多,但半年前的分赃会议上,却被常凯申刻意打压,最后得到的好处竟不如阎锡山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便如此,冯玉祥还抱着幻想,希望在编遣会议上得到常凯申支持,从而在中央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是以前的北洋政府,还是现在的南京政府,都是合法的中央政府,占据着道统大义。军阀们是很看重这个的,因此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想谋得高位,在中央政府有了地位和影响力后,联合其他势力,通过政治打压的方式逼蒋下台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不想看到军阀混战,他建议说:“阎部长,你最好在常凯申对李、白二人下手时,就站出来反对,这样才能避免事态扩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个嘛,容我再想想。呵呵。”阎锡山敷衍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出的是好主意,也是唯一避免中原大战的方法。只要常凯申不能顺利压服李、白,就不敢轻易对冯玉祥下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可阎锡山不愿意,因为跟常凯申的密约,此次裁军他属于受益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到嘴边的肥肉,阎锡山不想放过,至于李、白二人的死活,他才懒得去管。

        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,但真正轮到自己时,总还抱着侥幸和幻想。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觉得,等常凯申解决了李、白,再对冯玉祥下手时,必然弄得天怒人怨。到时候他站出来振臂一呼,联合各方势力,就能轻轻松松逼迫常凯申下野,他自己则有机会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赫煊提醒道:“阎部长,常凯申是绝对不会遵守你跟他的约定的,小心被人当枪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说:“我想问的就是这个,常凯申到底会玩什么花招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过河拆桥,你当心就是。”周赫煊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阎锡山还想再问,周赫煊却闭口不言,因为说了也没用。直到阎锡山去南京开会,才终于明白什么叫过河拆桥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在阎、蒋两人的密约中,常凯申和阎锡山各获得十个师编制,冯玉祥八个师编制,李宗仁、白崇禧加起来八个师编制,其余几个师归中央直属。

        此计划由阎锡山主动提出,然后常凯申顺势答应,他们联手起来打压其他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可阎锡山万万没想到,常凯申突然临时变卦,莫名其妙把全国设为八个编遣区,常凯申自己就独自掌控四个。这个裁军方案如果严格实施,那么全中国的军队,有一半掌控在常凯申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阎锡山在开会第一天,就表示出强烈支持中央的态度,到最后他都无法反对这个方案,只能含泪吃下自己贪心的苦果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笔买卖,亏大发了!

        开会结束后,阎锡山对自己的随员感叹:“又被周先生料中了,我就不该支持老蒋,作茧自缚啊!”